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269章孟津行(11)

關燈
第269章 孟津行(11)

朝廷遠洋艦隊南下出海,少則八九月,多則一年三四月,其中多數時間消耗在海上和沿途港口補給裝貨,自持力的增加無疑縮短了每站停留的時間。

就經濟上而言,三千石船的普及,將進一步促進國內航運業的發展,軍事上將為海外移民和近海運輸登陸作戰,提供運力保障。

懷王的精明不在於其對經濟的影響力,而在其對局勢的把握,總能先人一步。

如今造出三千石船,以沈雲卿以往的活動軌跡和秉性,絕不會是純粹為了討女帝開心大費周章,一定是有經濟用途,對於這一點,沈雲卿沒有絲毫隱瞞的必要。

在他看來,發展技術不為開拓經濟市場簡直天理不容,相反此番孟津巡查,吸引文武百官各方勢力註視,未必不是一件好事。

至少這次巡視為日後數年定下了基調,只要國力允許,形勢尚可,以孟津縣為樣板實行經濟成分和技術推動將成主要施政方向,對推動航運發展無疑有深遠影響,三千石船也將有更大的生產制造動力。

同時發展船舶技術的最終目的,仍然著眼於未來海外移民,去占無主之地,現在吸引一些目光和資本,無疑是有極大好處的。

此時薛伯充在船艙下轉悠了許久,回到上層甲板仍有些暈頭轉向。

“此船果然要比舊船大出許多,本官估計至少得多兩成,林大人可是如此?”

“兩成還是少了,初步測算要比舊船多出兩成七八分,實際裝運也多兩成五分左右。這還在其次,今後若是用於海戰,兵士半數睡在網袋編織吊床,半數睡於通鋪,增高後的船艙,上下足以容下兩百人有餘。

此外今後出海不再食用稻米,改為糯米與精面粉,幹肉、幹餅,如此可供裝運更多淡水,以利出海。”

“但如此一來,出海三月,日食幹肉面粉,兵士恐怕多有怨言。”

“確實如此,故而可應需調整,調整後載員將有所減少,但仍比以往更多。”

千噸排水量的木船合理化設計後的載重員超過三百六十人,如果裝運火炮和彈藥,就只能犧牲自持力。

因此新式寶船三個月的自持力的前提是沒有火炮彈藥,全裝食品和貨物,同時改變食譜和航海習慣。

西方中後期的航海傳統,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海上生活習慣,由於需要長途航行,沒有補給,就要求盡可能精簡食品、物品,食物盡可能單一,以方便攜帶。

因此風帆戰艦橫行年代,除了離港後最開始的七八天,十天,每日能獲取充足的蔬果補充,豐富的食品配給,出海離港後的兩周,直到目的地上岸,每天配給的只有可以防彈的餅幹,橡膠一樣的鹹肉,以及啤酒、威士忌和淡水,至於活禽鮮肉,都是船長和大副們的特供,水手能偶爾吃上面包,都屬於上帝的恩賜。

所以當年動則跨大西洋的航行,中途全無補給,靠的都是惡劣飲食條件逼出來的自持力。

而亞洲的地貌環境,決定了基本不存在需要跨洋遠洋的條件,出海短則三兩天,多則七八天十多天,就有港口補給,即便是穿越南海,往往也都沿著中南半島航行,站站靠港。

即便是南海最長無港口航線,也遠沒有葡萄牙至北美全程的三分之一航程來的長,若是去南美,可能更遠。

由於地理決定了航線,航海間接決定了航海傳統,導致中國海上生活較為寬松一些,經常大量攜帶活禽和家畜,頓頓吃熱食,放開了飲淡水,甚至還能在船上種菜發豆芽,補充維生素。而在西方,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存在這些航海傳統產生的條件。

有鑒於此,沈雲卿調整了日後遠洋艦隊的食譜和習慣,大量使用吊床,用糯米、面粉、預制餅幹代替大米,腌肉、幹肉、臘肉代替活禽,大量壓縮空間,並使用體積更大的水桶。

水桶體積越大,其容積效率越高,反之越小,容積率增加淡水則越多。

同時糯米、面粉、預制餅幹澱粉效率遠高於普通稻米,在體積重量相同前提下,能量高出一倍,大量肉制品替代活禽家畜,無疑有壓縮了船艙空間,增加了其他物資的儲備。

當然,這好的措施,肯定是有弊端的。

首先不人道,確切的說風帆時代航海就沒什麽人道,出海純粹是為了討生活,進而帶來海員的心理變化和情緒波動。

畢竟天天單一化的面制品和肉類,吃的再飽再好也有膩的時候,索性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豐富,今天吃烙餅,明天來碗面條,後天吃饅頭,大後天吃糯米八寶飯,鹹肉、臘肉、熏肉、烤肉、風幹肉天天換頓,總有一款適合你。

其次總這麽吃,縱然不得壞血病(既維生素C缺乏癥),日積月累也會增加患癌和腫瘤的風險。

當然,對於當下的社會而言,賺錢和討生活更為重要,惡性疾病不是重點,縱然會得,基本上也得十年八年甚至更久。

對於海員而言,有多少人能平安渡過一生很難說,而且也不是三百六十五天一輩子都在船上,都幹一行。

最後,這套標準暫不會在水軍與朝廷遠洋船隊中推廣,因為沒有必要。

亞洲的地貌和貿易資源稟賦決定了可以沿海而行,站站停靠,補給非常充足,只要保證船艙內的應急儲備足夠,完全可以多裝貨,少裝人。

如要遠洋,少裝貨少裝人,多裝食品淡水,只滿足必要水手和預備人員,十數艘乃至數十艘編組,攜帶足夠的補給,甚至還能改善生活,足以具備跨洋甚至環球航行。當然,如果不停靠補給,多半船上的預制食品都會變質。

有鑒於遠洋的枯燥、風險和飲食待遇的惡劣,全國推廣這種食譜是不現實的,也沒有必要,因此跨洋航行船員的待遇勢必遠高於其他水手,這也是暫不做推廣的原因。

任何活動,必須有經濟和國力支撐,沒有經濟和國力支撐一味擴張,要實現擴張,必然帶來其他負面影響。

西方海外殖民,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農業化,而先工業化,卻要擴張十倍甚至一百倍的領土,在連飯都吃不飽情況下,又要大量繁殖人口,高教育、搞科研,搞工業,滿足領土擴張,扛槍拉炮去搞擴張,結果只能是基礎國力不濟,必須想盡辦法提升農業產能和經濟資源稟賦,於是奴隸和殖民經濟只能是必然結果。

中國基本不存在對外奴役和血腥殖民的條件,準確的說,只能經營移民,因為多數時期,若非天災人禍,不存在沒有農業化而導致的溫飽問題。

因為同期中國的農業畝產遠高於歐洲,同時先進的耬車、犁具和鐮刀,能讓中國人用更少的熱量,換取更多的熱量產出,所以不存在沒有因為溫飽沒有解決,人口增加,農業不濟,而去奴役其他民族的基礎條件。

當然,特殊時期,特殊皇帝就另說了,但也不能片面只看個別現象。

相反解決溫飽後,老百姓有富餘的勞動力、智力去搞其他副業,當生產力大幅提高,產生物價相對下跌現象,並引發生產鏈調整。

如果不擴大市場,確切的說,由於古時認知有限,無法無法將人口基數與經濟掛鉤,因此在農業文明下,經濟的擴張,除了農工業生產力的提增,人口是實現經濟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。

當人口增長遠低於生產力擴張,必然引發體系內的經濟變化,甚至引發動蕩。

因此中華文明的體系,只能實行大同和安撫歸化政策,藉此實現人口擴張,和海外外夷的融合,把周邊小國融入國內經濟體系,進而慢慢同化。

如果實行鐵血殖民政策,勢必導致外部人口銳減,市場消費暴跌,中華農業化轉化手工業生產力,對外貿易擴張經濟的優勢將蕩然無存,最後還得影響國內。

因為農業化必然帶農業產出超過人口需求,進而刺激來社會其非農業生產提升,因為勞動力有更多時間從事生產,當生產品因為市場飽和無法擴張時,將影響國內體系。

所以體制和文明體系決定了中國無法進行血腥殖民,而西方由於本末倒置的發展體系,決定了只能血腥殖民,用工業成果解決沒有農業化,和歐洲自然資源稟賦缺失帶來的社會根本問題。

西方文明除了早期農業化失敗的硬傷,自然資源稟賦的缺失也導致了血腥殖民的必然結果。

同期中國人食用水稻,而西方還在游獵采集,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,中國人實現水稻體系栽種,引入小麥時並開始繁育時,西方才有小麥。

而小麥的產能在早期只有水稻的一半甚至還少,近現代雖然增加至百分之七十,但不可否認小麥的畝產整體是不如水稻的。

而西方的維度又高,冬季寒冷,一年只能種一季麥子,而中國同期,黃河到長江,小麥能種兩季,畝產基本達到水稻的六成,同時由於季候的適宜,小麥進化和培育遠快於西方。

同期西方的小麥還處於種、收基本持平的局面,既收獲的小麥,並不比投入的種子多多少,甚至連種子都收不回來。

當此局面下,西方貿然開啟航海時代和工業化,必然導致超額的國力支出,同時又得有收入,就只能對外血腥擴張。

同時西方缺乏大豆、油菜、棉花、蔗糖、麻絲、桐油等重要高產作物的種植氣候,更缺乏香料、奢侈品,尤其是白糖,西方當時極為熱衷的副食品,嚴重依賴貿易進口。

甭看現在美國大豆、美國甜橙、美國橘子如何如何,早六百年前十四世紀末,十五世紀初,橙子、橘子都原產中國,直到十四十五世紀,經由海上貿易進入歐洲,歐洲才有了甜品,在此之前都需要經由陸路進口。

更致命的缺失在於歐洲沒有大平原,只有破碎平原,農業效率低下還能依靠堆積量,改變質,但如果缺乏可堆積量,一切都是空中樓閣。

除了俄羅斯東歐平原,整個歐洲地貌都是破碎平原,無法實現中國化的農業大格局,同時也缺乏水利規劃,長期無法實現農業規模化,更談不上全面提高農業產出。

為解決這一問題,只能對外擴張。直到發現南美,高產的紅薯、馬鈴薯、玉米被大量傳入歐洲,在十八、十九世紀從根本上開始扭轉農業問題,但對外血腥擴張的文明基調已經成形,再要改變已經不可能,並且延續至今。

而且土豆和紅薯只解決了應季吃飯問題,這兩種作物在當時都無法長期保存,因此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穩定而保質期更長的谷物生產。

詳細梳理人類簡史,沈雲卿漸漸發現,中華文明完全可以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人類發展道路,但關鍵仍在於國內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得以解決,不解決國內問題,對外開拓根本談不上,而中原王朝自古最大的弊端恰恰又來自內部,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外開拓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